在上海的孩子们眼中,海南有点远,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海南长臂猿,更是几乎没有见到过的新朋友。有孩子听说它是“雨林歌王”,但是没想到,第一次听到它的歌声是在学校的舞台,还是来自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的“Cosplay”。“哦——哦哦哦哦哦……”馆长伯伯的模仿惟妙惟肖,让孩子们忍俊不禁。通过“盲盒问答”,他们从馆长伯伯那里收获了新的知识点——海南长臂猿唱歌时,嘴巴是张成三角形的,歌声可以表达动物之间的感情,也可能传递危险信号,有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抽取好问题盲盒和孩子们互动
为孩子带来这次独特体验的,是今天上午在该校启动的黄浦区“一平米博物馆”——“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特展。学校底楼大厅里,一个个标本展柜带来了120多岁的海南长臂猿,也带来了它的雨林好友白鹇、中华穿山甲、豹猫,孩子们在热带雨林的局部生态场景和有趣的互动项目中,直观感受“雨林心跳”。
展开剩余82%这件海南长臂猿标本已经120多岁了
白鹇标本好似凤凰
和豹猫比一比,谁的眼睛更大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我叫海南长臂猿,地球上只有41个我的家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唯一的家。”展区入口,海南长臂猿标本以“向导”的身份,邀请孩子们共同走进雨林。标本个头不大,历史不短,由创立于1874年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收集制作。亚洲文会当时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自然标本和考古艺术品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1952年关闭后,部分藏品转移至上海自然博物馆。这件标本也是其中之一。由于长期“住”在恒温恒湿环境中,又幸而得到工作人员的精心养护,这只海南长臂猿躲避了虫蛀霉变的伤害,跨越3个世纪,和今天的孩子们见面,也带来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思考。
“我是谁”“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家园”“我的人类朋友”……各展区以海南长臂猿的自述为线索展开。孩子们可以通过翻板互动,了解长臂猿家族的“亲朋好友”、各种雨林朋友的名字以及它们的生存技巧;也可以鼓起勇气,把手伸到盲盒里,摸一摸,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神奇生物”。
互动展区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下同)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20世纪70年代,海南长臂猿只剩2群不到10只,到2024年2月,已增长至7群42只”“海南长臂猿行踪隐匿,导致传统监测困难。为实现种群精准管理,科研团队在核心栖息地布设300余台红外线监控相机……”“为了重建健康的栖息地,科研团队栽植了30万株乡土树种……”小馆长、五年级男孩李骁珩认真读着展板的介绍,感叹“科学家竟然有这么多厉害的技术!”小讲解员、四年级女孩苏苡萱的名字里藏着一个小秘密,“我属羊,但是出生在冬天,所以我爸爸妈妈在名字里面给我准备了很多草,让我可以吃得饱饱的。”她说,也许是这个原因,她天生就很喜欢动植物,去过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看到好多小象宝宝在林间散步,觉得特别温馨。在今天的展区里,她第一次看到拖着长尾巴的白鹇,惊喜地发现它“像凤凰!”身旁,传来一年级小萌娃兴奋的声音,他们戴着耳机,听到了真实的雨林之声,“馆长伯伯学得真的很像哎!”“嗯,我觉得还有点像消防车声音!”
展厅之外,雨林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由上海科技馆开发的主题桌游也将送到孩子们手边。“兰花螳螂为什么雌性比雄性大”“树为什么会共生?”走廊上的“好问题陈列区”,持续收集着孩子们提出的关于雨林的各种问题。
走廊上的好问题展区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观展(下同)
主题文创盲盒也是卢实小的孩子们自己设计的
“很多都是考倒我们老师的存在!”校科技总辅导员左静笑道。校课程师训部负责人陈嘉颖希望,“孩子们能带着问题来观展,未来,也可以在这片区域担任小小策展人、小小布展人,打造自己的流动博物馆。”
发布于:上海市金领速配-a股如何杠杆-最大配资官网-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